對于艦載戰斗機來說,集成在機身內部的登機梯具有很大實用價值,使飛行員和維護人員在上下飛機時可徹底擺脫對外部登機梯的依賴,不再需要讓地勤移動笨重的外置登機梯在擁擠而危險的飛行甲板上跑來跑去,提高了航母甲板艦載機作業的效率和安全性。根據新浪軍事爭鳴欄目,細心網友發現,航空工業沈陽所王向明團隊通過3D打印技術探索為國產艦載機制造輕量化內置登機梯,或填補一項空白。
航空工業沈陽所
3D打印成就更復雜的伸縮結構
輕量化內置登機梯
全球主流艦載戰斗機以及部分重視偏遠機場部署能力的岸基戰斗機都配備有內置登機梯,如“超級大黃蜂”和蘇-33后期型的登機梯被折疊收納在左邊條下方,米格-29K、“陣風M”、A-10和F-35的伸縮式登機梯則位于前機身左側或左邊條內部。
根據網友“百戰刀”的分析,這種3D打印輕量化內置登機梯或許是為國產殲-15艦載戰斗機后續改進型號研制的,因為研制中的殲-35艦載戰斗機作為先進隱身艦載戰斗機,沒有登機梯是無法想象的事情。
既然采用先進的3D打印技術來制造,那么殲-15的內置登機梯也就不大可能是蘇-33的邊條折疊式,因為這種簡單的結構無需使用到3D打印技術。因此王向明團隊制造的輕量化內置登機梯很可能采用了更復雜的伸縮式結構,由節節相扣的套管構成,通過鈦合金3D打印技術來提高整體耐腐蝕性能和強度,同時保持輕量化。
和殲-15的伸縮式空中加油探管一樣,這種伸縮式登機梯也可同樣可被深埋入機身內部,從而無需在飛機表面增加大開口,或許對于殲-15這種已經定型的戰斗機來說,如此設計的結構改動幅度會小一些。
根據網友“百戰刀”的分析,雖然內置登機梯并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有沒有卻對艦載戰斗機在飛行甲板上的作業影響甚大,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就能看到配備了內置登機梯的國產艦載戰斗機閃亮登上航母甲板。
殲-15之所以沒有內置登機梯,大概與其T-10K-7原型機有關,該機作為蘇-33原型機還沒來得及在左邊條下方集成后期型上的折疊登機梯。此外當時為遼寧艦裝備國產艦載戰斗機的需求也非常急迫,導致殲-15研制時程緊張,這可能也是該機內置登機梯研究被延后的一大原因。
王向明勞模創新工作室創建于2015年,由項目總設計師、某型飛機副總師、航空工業集團增材制造首席專家王向明同志領銜?,F有團隊成員13名,其中研究員2名、高級工程師6名、工程師5名。
近幾年,工作室在飛機新概念結構技術方面取得了多項成果,開拓了戰機新概念結構技術領域,創造多項記錄,引領了該領域的發展方向,并有多位成員榮獲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頒發的新中國成立70周年紀念章、中國增材制造杰出成就獎、中國增材制造新銳人物獎、遼寧省先進工作者、遼寧省五一獎章、遼寧省十大創新能手、沈陽市優秀科技工作者、沈陽市“最美工程師”等多個榮譽。